文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夏磊的文章里,大学生见网友,迷路了在马路上哭,显见文化很无能;北京飞大连的飞机上,两女子用中日英法四国语言对骂,凸现文化也低俗。无能否?低俗否?暂不妄下定论。韩寒少年出道,著作等身,其粉丝铺天盖地,李敖撂下一句骇人的话:韩寒没文化。
抛开个人见解,可想文化很高深。如今,不识字的人是没有了,中国算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光识得字、读得报,滚瓜烂熟几首诗,是文而不“化”。既然不“化”,倘使牢记一些条条框框,依着葫芦画瓢,触不到灵魂深处,不过死文、伪文、滥文,污染这片净土,算不得什么。大凡一个文化人,哪怕通讯、报道、应景的八股,你得做的有模有样,让读者有回味、思考的余地。不过呢,倘一味拿作知识卖弄、才艺作秀,太较真个人得失,又令人嗤之以鼻。文化文化,应“化”作智慧的想象、真实的才能、社会的净化剂、文明的延续。让人见了树木又见森林,却又升华自己,这才是它的作用。
当下,文化与经济有如鱼和熊掌,顾此失彼。古人捆着肚子做文章,今人却是三条裤子破两条,囊中羞涩——北大教授王小波辞去工作专注写作,临死前一贫如洗,叫人寒心。文化人惺惺相惜,一番呐喊,虽得到关注,斯人却远去,文章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亡羊补牢。诗人海子的情况更糟,果腹的速食面只能望厨兴叹。去饭馆没钱买单用背诗来做抵,大方的老板只得腆着肚子一笑:诗我不懂,诗人的饭我可以管几顿。如此看来,文化人肚子里“青菜萝卜”引发的思想,虽不比大腹便便者的猴脑和猪腿差,却一样的被人低着头看,未免有些发虚。“合理想象”的理由又经不起推敲,于是“终日惶惶”。幸亏研究养生之道的专家出语:素食延年。总算给了文化人一点“面子”。沾沾自喜之后,虽然不怕有人拿着透视镜来区分肚子里的鱼肉和小菜,终究搞不懂为人处世的游戏规则,又不肯捧了《致富经》和《厚黑学》来研读,处境断然好不到哪里去。
解放初期有个战士作家崔八娃,两个月的扫盲班学了两千多字,文化教员要大家作文,千篇一律的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崔八娃却写《狗又咬起来了》,从细微作眼,感情比喊口号来得深沉。一九五五年,和高玉宝并排站在毛主席身旁,一时间南高北崔传遍天下。反右时受到排挤,回到老家。山村的浓雾镇住了他的心,挖老镢头扛老板锄挥砍柴刀,从此拿不动的就是那杆笔。若干年后,拿他自己的作品与他看,多半字已不识,叫人禁不住喟然泪珠如雨。
这是文化的尴尬。尴尬了,悲伤了,总不能因噎废食。还得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不计输赢。纵没有回报,却足以触发了灵魂。
学以致用的文化,不是效益期待。速求回报,是一种着急、焦虑的心态。国学、历史、哲学等等,跟思想有关的东西学好了就不会有本文开头的两个例子。
上海沦陷时,日本人推选黄金荣为市长,他推脱说:我识字不多,《岳飞传》还是读过的。仅此一句,从侧面我们看到了旧中国臭名昭著的黑帮老大良心未泯的一面。这难道不是受博大精深之文化熏陶的好写照么?
在这个文化与经济竞争的时代,经济腾飞了,重振尴尬的文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