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育秧工厂的农业经济学”一文26日见报后,引起广大读者极大兴趣。“监利模式”给我们哪些启示?昨日,记者连线我省两位知名专家时,他们谈兴甚浓。
从“小四化”到“大四化”秦尊文,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秦尊文曾于2008年到美国一个农业州内布拉斯加访问一个农户。
“60岁的约翰和80多岁的老父亲,一个半劳动力,就把1.2万亩耕地搞定了。靠什么?一是全程机械化;二是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监利模式与之很相像。”秦尊文有些激动。
“约翰家有一个‘农具房’,里边全是农用机械,包括大型收割机、小飞机等,这就使得土地能够集约经营。生产中若遇到问题,打个电话就有公司上门服务。”
秦尊文认为,现代农业转型,在积极推进传统农业走向工厂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的同时,还得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将农工商和贸工农结合成一个整体,能加快农业向非农业转化,有利于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化链条中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
监利这几年城镇发展迅猛,其城区聚集的人口已经超过附近几个县级市。秦尊文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育秧工厂”为引爆点的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为城镇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
“育秧工厂”应向深度扩展
赵伟,省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武汉大学经济系副主任。
他说,监利“育秧工厂”证明,农业的弱质性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引进工业化生产理念来克服。
小农经济排斥技术进步。赵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分散化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必然会造成“土地碎化、容量过小、流通不畅、经营不活、效益不高”的状况。
农业真正的技术进步,必须以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基础。他建议,应推动“育秧工厂”这种经营模式向深度扩展。
其一,创新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包括:通过现金租赁、农户土地入股、服务托管等各种方式,加速土地自愿流转,逐步实现承包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农地产权市场,推行竞标制,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商品化构建交易平台;推行“股田制”,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本参与各类经济组织,从事农业开发和规模经营。
其二,完善政府服务。建立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产业化投资基金,汇聚民间资本,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予以贷款贴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