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声隆隆,育秧飞歌。春耕伊始,分布在全国“粮老大”湖北监利境内的12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全速开动粮食生产发动机,为全县实现今年粮食稳产保增目标,作出全新贡献。
从2004年开始,监利县水稻产量连续9年实现稳步增长,2012年水稻产量达30亿斤。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粮食年年丰收,连续增产,靠的是科技支撑,科技支撑表现在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方面。”
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在助推全县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政策扶持、技术普及、规模化经营、机制创新等的“给力”与此关系紧密、相互作用。
机械化生产助农增收
2008年成立的监利县隆翔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55人,拥有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机耕船等各型农机设备276台套,总资产近900万元。
该社作业项目涵盖种植、耕整、育秧、插秧、机播、植保、收获等方面。2011年,完成作业服务面积17.2万亩,服务农户5122户,实现作业服务收入1287万元,纯收入528万元,社员人平增收3.62万元。流转土地3958亩,建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带动周边农户1875户。
隆翔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江齐春,是汪桥镇种粮大户,今年58岁。去年,他依靠机械化种田,共种植250多亩水稻。水稻亩产已由十年前的800多斤增加到1300多斤。去年,他共收稻谷40万斤。刨去化肥、人工等投入,净收入20万元左右。
2012年,监利推行工厂化育秧,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一举突破机插秧育秧瓶颈,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部门配合、农民实施、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
据监利县农机局调查显示:2012年,全县新增高速插秧机20台、手扶式插秧机75台,大型工厂化育秧基地一座,实现机插大田面积47万亩。
工厂化育秧破解机插秧育秧难题
监利县农机局以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为集中育秧培训示范基地,组织乡镇负责人、农机大户和农民进行观摩学习,在示范带动下,2012年下半年全县共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11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可育早中晚稻秧苗1000万盘,栽插大田50万亩。带动育秧点80多个,实现机插面积130万亩。
“通过建育秧基地,使全县科学种田尽可能大效益化,农民种田热情高涨。”该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新农办主任邹海滨如是说。
监利通过实行培训、耕整、选种、育秧、机插、管理“六统一”服务和示范引导,力推水稻机械插秧再上新台阶,使机械插秧“扩面提速”。
毛市镇种田大户老冉说:“机械插秧,省心省力。”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请人栽秧,每天每工要150元,自己还要购种、育秧。而请机械手插秧,每亩只需花200元,种子、秧苗等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一条龙”服务到位,还可节约成本40元左右。
“通过发展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实现经营主体的创新,是破解谁来种田的关键抓手,是解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可靠保证,实现了农民省心省力省事省钱。”监利县农机局局长李芳银说。
农机服务“航母”呼之欲出
今年,监利县全面规划了全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抓好机插秧技术普及。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典型示范等形式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重点围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为确保机插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得到有效地落实和正确应用,在育秧、插秧及大田生长等关键时期,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逐步建立起本地的插秧机维修服务人员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插秧机维修服务网络。
全面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集中管理,打破农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格局,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和壮大机插秧和育秧社会化服务组织。今年计划以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11个育秧工厂全面尝试土地规模化流转。目前三丰合作社已达成流转土地5000亩的意向,隆翔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300亩。
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水平。不断研究新时期农机服务市场的新特点和规律,通过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开展农机化服务模式的创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以现有12个育秧工厂为平台,用两年时间在全县23个乡镇农场全面推开,形成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技术和市场的联合,以“六统一”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机插秧服务,实现机插秧品牌服务模式,打造农机服务“航母”。
为更好全速推进机插秧育秧工作,监利县农业局局长李家模认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关键。他说,“应增加购机补贴资金,满足农民购买需求;争取政府支持,对机插秧采取项目化管理,将政府的补贴资金以项目资金的形式集中使用,争取示范一片,带动一大片;对土地流转给予支持,争取政府优先实施农业项目。”